宁夏党校学报

名家论坛

  • 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探论

    贾钢涛;

    深入学习、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切实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标识性概念,需要学术界深入揭示这一概念的生成逻辑、核心意蕴及实践图景,形成具有强大解释力和前瞻性的话语言说,进而为构建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学术支撑。从大历史观和世界历史视野出发,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赓续中华根脉的主动选择,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样态,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方案。未来,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要坚持党的领导,遵循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2025年04期 v.27;No.160 5-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4K]

马克思主义

  •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下哈特和奈格里非物质劳动理论探析

    李垣;雷丹玄;

    哈特和奈格里指出,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下,劳动形式有从物质劳动向非物质劳动转变的趋势。非物质劳动可以被视为一种生命政治生产,它不直接生产物质产品,而是涉及创造符号、生产信息、表达情感等非物质价值。哈特和奈格里认为,非物质劳动的价值和剥削来源于对共同性的生产和占有,无法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其价值大小,剥削更多表现为对知识信息的控制、对情感劳动的剥削、对弹性用工机制的利用,整体表现为对非物质性生产资料的占有。哈特和奈格里在非物质劳动理论基础上塑造了劳动解放的新主体和新路径:诸众和出走,给予我们审视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下非物质劳动形式的新视角。但是,他们夸大了非物质劳动主体——诸众的革命潜能,也未能充分揭示数字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价值来源和剥削机制。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更加深入理解非物质劳动的本质和特征,揭示其背后的资本逻辑与剥削机制。

    2025年04期 v.27;No.160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阐释路径——基于法哲学批判时期三个文本的解读

    苏勇胜;

    马克思全部社会政治哲学的主题是人的解放问题。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根植于其对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及人的解放的深刻剖析。马克思法哲学批判时期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三个文本确立了其社会政治哲学的全部主题,是理解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根据地”。其中,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立足的原则立场即“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确立起来的,这也构成了其阐述“宗教解放—政治解放—人的解放”的逻辑前提和历史前提。因此,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阐释路径是:从“政治解放”到“宗教解放—政治解放—人的解放”。通过对三个文本的互文性解读可以发现,马克思在批判宗教解放理论、政治解放理论以及德国现实状况的过程中,将实现“人的解放”推向构建“自由人联合体”的历史高度。

    2025年04期 v.27;No.160 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6K]
  • 论新质生产力对唯物史观研究范式的革新——先进生产关系下生产力的潜能激发

    杜泽言;

    完整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不仅要着眼于其技术升级迭代和产业实践应用产生的经济效益,更要看到这一概念具有推动唯物史观研究范式转换的重大意义。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最为突出的时代特征就是新质生产力对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重塑,因此从理论维度揭示新质生产力对唯物史观研究范式的革新,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关键课题。首先,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马克思所揭示的作为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机器体系的当代发展。因为与大工业时代自动机器体系相比,智能大模型的应用不仅突破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空间界限,而且真正使劳动者成为生产过程主体。其次,新质生产力呈现出三重解放向度,即物质生产过程对复杂劳动的倚重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新质生产力效能释放的必要条件,经济生活中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在财富创造过程中比重的提高开辟出无形经济这一财富增长新空间,以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更加依赖于科学技术而非活劳动量的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现代私有制的存在根基。新质生产力产生的这一历史现实,将马克思以先进生产力为立足点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落后性的唯物史观经典叙事逻辑,延伸至如何将先进生产关系所蕴含的激活生产力潜能的可能性彻底发挥出来,进而科学解答了先进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国家“内生化”这一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疑难。

    2025年04期 v.27;No.160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4K]

党的建设

  • 以系统思维、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精准把握伟大建党精神

    虞海波;王静;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顺利推进伟大事业,必须精准把握伟大建党精神。以系统思维把握伟大建党精神内在逻辑,从思想、实践、品格和追求四个方面,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思想伟力、奋进伟力、精神伟力和情怀伟力。以历史思维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发展,深入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明史、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探索民族复兴的历史以及百年党史的整体中,探寻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发展的“根”与“叶”、“源”与“流”。以辩证思维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当代实践,在物质与意识的统一关系中充分认识建党精神的重要性;在知与行的统一关系中增强践行建党精神的自觉性;在守正与创新的统一关系中推动建党精神发展;在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统一关系中推进伟大事业。

    2025年04期 v.27;No.160 4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3K]
  • 风腐同查同治:历史逻辑、现实难题与优化路径

    张嘉杰;刘刚;

    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一体交织始终是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推进风腐同查同治,是对建党百年自身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党风廉政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更是新形势下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的迫切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正风肃纪反腐一体深化,“四风”问题得到有效纠治,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但实践中也存在着纪检监察内设机构协同联动不足、各类监督方式贯通协调不够、信息共享交流机制不畅、清廉社会生态建设相对薄弱等难题。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需要通过强化纪检监察机关内部协同、健全“室组地巡”纵向联动、深化大数据监督平台运用、完善政治生态分析研判机制、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等举措,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2025年04期 v.27;No.160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7K]
  • 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内涵解读与优化路径

    张苹;

    干部容错纠错机制是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的激励保障机制,旨在解决干部在干事创业过程中不敢为、不愿为等问题,充分调动和激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虽然“三个区分开来”为精准容错纠错提供了权威标准,但实践中仍存在主观认识不准确、政策界限不清晰、协调联动不到位等问题。为进一步发挥干部容错纠错机制“敢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的重要作用,干部必须在主观上发力,在思想上正确认识、精准把握容错纠错机制;在客观上发力,健全完善容错纠错工作的配套制度机制;树立鲜明导向,保障容错纠错机制切实见效。

    2025年04期 v.27;No.160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思想文化研究

  • 理论传承与实践发展:从人的解放到人的现代化

    赵少华;宋婷婷;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解放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实现现代化同人的解放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西方现代化以资本逻辑为主导,导致了物质进步与道德文明进步之间的冲突,阻滞了人的现代化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把人的现代化置于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更加注重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力,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2025年04期 v.27;No.160 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 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自觉

    杨澜;吴云志;

    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命题的出发点是基于民族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既是对中华文明的认知,也体现了对其他文明的反思。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正是有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在文化交流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文化自觉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文化先行”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从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基于人的主体性彰显文化价值,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等方面着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自觉。

    2025年04期 v.27;No.160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与世界互动的进展和变化

    刘向洋;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呈现结构性变革的图景,这种双向互动遵循“发展权优先—安全共同体构建—文明共识重塑”协同演进的驱动逻辑。在携手世界各国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所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三大全球倡议”等,为解决全球治理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与机遇并存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仍然面临国际制度制约、大国政治博弈、西方文化霸权等多重挑战,必须精准把握局势,积极谋划自处之道。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另一方面,要持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世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2025年04期 v.27;No.160 9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4K]

国家治理

  •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法理逻辑与法治保障体系构建

    肖京;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促进与保障的重要作用。为此,需要认真分析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法理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法治保障体系,以良法善治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从法理逻辑来看,法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前提和重要遵循,能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从法治保障体系构建来看,需要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全链条法治保障;需要充分发挥各相关部门法的重要作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全覆盖法治保障;需要全面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全方位法治保障。

    2025年04期 v.27;No.160 10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5K]
  • 底线思维与积极作为:公共卫生危机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逻辑探析

    李景豹;张亚茹;

    公共卫生危机的应对范式深刻揭示了法治逻辑在风险社会中的实践张力与制度价值。以底线思维与积极作为的辩证关系为切入点,通过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可系统解构公共卫生危机治理中制度刚性与治理弹性、权力扩张与权利保障、技术赋能与价值守护之间的多重矛盾。研究发现,法治框架通过“刚性底线”与“弹性空间”的耦合机制,既以预防性制度设定风险防控的法律红线,又借助回应性立法拓展危机处置的治理韧性,形成刚柔并济的治理模式。然而,当前法治化治理仍面临风险预判滞后性、应急权力越界风险及技术治理异化等现实挑战,暴露出法律体系碎片化、程序正义弱化与公民参与不足等结构性缺陷。应通过规范治理主体行为、优化治理流程、调节社会关系,推动法治从治理工具向治理内核的范式跃迁,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构筑起坚实的制度基石。

    2025年04期 v.27;No.160 109-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6K]
  • 数字技术赋能城市社区合作治理: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径

    周济南;

    数字技术赋能已成为创新城市社区治理的关键议题。数字技术在适配城市社区合作治理实践中成为向社会赋能和赋权并实现合作治理的重要引擎。数字技术应秉持人本化、智能化、精细化的导向才能让技术赋能和城市社区治理之间达到一种最佳状态,从而实现对城市社区合作治理社会属性的强化。然而,智慧化治理理念尚未确立、主体赋权与组织调适的失衡、技术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数字化治理生态的系统性梗阻等问题的存在束缚了数字技术赋能结果的彰显。为此,应以培育数字信任重塑合作治理理念、以算法权利形态重构传统合作治理结构、以人与“数”共生为理念构建公开透明的参与机制、以建立数据共享与整合机制强化合作治理资源整合为主要路径,来提升数字技术赋能情境下城市社区合作治理的效能。

    2025年04期 v.27;No.160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 《宁夏党校学报》2025年选题指南

    <正>2025年本刊将围绕以下选题方向(不限于此)组发稿件,热忱欢迎学术界各位作者惠赐佳作。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理性贡献和原创性贡献研究2.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3.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构建研究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5.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基本理论研究6.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5年04期 v.27;No.160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应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前沿性、创新性、科学性;2.全文字数以10 000~13 000字为宜。请按本刊规范格式附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基金项目、参考文献(格式参考2024年中国知网《宁夏党校学报》);3.投稿应遵守学术期刊规范要求,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4.本刊已加入期刊数字化网络系统,作者向本刊投稿即被视为同意文章收录;5.本刊审稿周期为一个月,投稿后一个月若未收到用稿通知,请自行处理;6.本刊仅接受电子投稿,编辑部有权对拟用稿件进行必要的技术加工与文字处理;7.本刊不以任何形式向作者收取审稿费、版面费或其他任何费用。

    2025年04期 v.27;No.160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