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垣;雷丹玄;
哈特和奈格里指出,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下,劳动形式有从物质劳动向非物质劳动转变的趋势。非物质劳动可以被视为一种生命政治生产,它不直接生产物质产品,而是涉及创造符号、生产信息、表达情感等非物质价值。哈特和奈格里认为,非物质劳动的价值和剥削来源于对共同性的生产和占有,无法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其价值大小,剥削更多表现为对知识信息的控制、对情感劳动的剥削、对弹性用工机制的利用,整体表现为对非物质性生产资料的占有。哈特和奈格里在非物质劳动理论基础上塑造了劳动解放的新主体和新路径:诸众和出走,给予我们审视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下非物质劳动形式的新视角。但是,他们夸大了非物质劳动主体——诸众的革命潜能,也未能充分揭示数字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价值来源和剥削机制。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更加深入理解非物质劳动的本质和特征,揭示其背后的资本逻辑与剥削机制。
2025年04期 v.27;No.160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 苏勇胜;
马克思全部社会政治哲学的主题是人的解放问题。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根植于其对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及人的解放的深刻剖析。马克思法哲学批判时期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三个文本确立了其社会政治哲学的全部主题,是理解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根据地”。其中,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立足的原则立场即“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确立起来的,这也构成了其阐述“宗教解放—政治解放—人的解放”的逻辑前提和历史前提。因此,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阐释路径是:从“政治解放”到“宗教解放—政治解放—人的解放”。通过对三个文本的互文性解读可以发现,马克思在批判宗教解放理论、政治解放理论以及德国现实状况的过程中,将实现“人的解放”推向构建“自由人联合体”的历史高度。
2025年04期 v.27;No.160 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6K] - 杜泽言;
完整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不仅要着眼于其技术升级迭代和产业实践应用产生的经济效益,更要看到这一概念具有推动唯物史观研究范式转换的重大意义。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最为突出的时代特征就是新质生产力对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重塑,因此从理论维度揭示新质生产力对唯物史观研究范式的革新,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关键课题。首先,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马克思所揭示的作为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机器体系的当代发展。因为与大工业时代自动机器体系相比,智能大模型的应用不仅突破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空间界限,而且真正使劳动者成为生产过程主体。其次,新质生产力呈现出三重解放向度,即物质生产过程对复杂劳动的倚重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新质生产力效能释放的必要条件,经济生活中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在财富创造过程中比重的提高开辟出无形经济这一财富增长新空间,以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更加依赖于科学技术而非活劳动量的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现代私有制的存在根基。新质生产力产生的这一历史现实,将马克思以先进生产力为立足点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落后性的唯物史观经典叙事逻辑,延伸至如何将先进生产关系所蕴含的激活生产力潜能的可能性彻底发挥出来,进而科学解答了先进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国家“内生化”这一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疑难。
2025年04期 v.27;No.160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