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党校学报

名家论坛

  • 以显著制度优势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张慧君;张林勇;

    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践过程。发挥制度优势是破解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障,以政治优势、政策连续性和治理效能为民营经济定向领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彰显独特优势,凭借制度包容、协调激励机制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构筑公平竞争的制度根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供坚实支撑,在宪法引领下通过多元法律协同机制与动态制度进化,筑牢法治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精神动能,为历史与时代、价值与实践的统一提供文化滋养。新征程上,必须以党的领导为根本、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石、法治体系为保障、传统文化为源泉,依托显著制度优势推动民营经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劲动能。

    2025年05期 v.27;No.161 5-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1K]
  •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

    曾宪奎;

    因地制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特征。从生成逻辑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各地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在可行条件下运用适宜方式发展合适的产业。新质生产力作为现实“生产力”必然具有形式多样化的特性,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的客观规律、避免发展路径依赖、防止产业雷同等要求各地因地制宜。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依托,其产业复杂性和技术产业层次多样对各地的资源要求不同,需要依据现实条件发展相应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于科技创新和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不同地区应采取不同的科技发展策略和体制机制改革措施。在实践中,我们要加强对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多元发展等方面的宣传,破除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从的观点;鼓励各地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等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因地制宜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新型生产关系,推动科技创新在前端环节、前沿技术、关键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2025年05期 v.27;No.161 13-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1K]

马克思主义

  • 论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异化再生产——基于马克思“机器论片段”的批判性考察

    薛晓庆;戈士国;

    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算法与数据重构了劳动控制与剥削的形态,但既有研究常陷入“技术决定论”或“经验考古学”的窠臼,割裂了马克思技术批判范式与当代现实对话的可能。重返马克思“机器论片段”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核,揭示其超越“机器具象描述”的批判本质——技术形态与资本权力的媾和逻辑,通过提出“数字自动机体系”概念,剖析数字技术如何将工厂时代的“死劳动支配活劳动”升级为“认知剥削”。平台通过算法切割劳动时间、数据化认知实践、碎片化主体存在,构建起覆盖“劳动—认知—存在”的三重异化网络。可见,数字资本主义并未超越马克思对“吸血鬼逻辑”的揭露,而是以更隐蔽的方式将剥削从生产领域拓展至人类本体论维度——技术作为资本权力的载体,通过信息茧房与数字人格塑造,实现了对主体自由意志的殖民。

    2025年05期 v.27;No.161 2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4K]
  • 新质生产力的生态正义审视

    刘纯明;朱子雅;

    强调生态正义是对全球生态危机现象的深刻反思和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重塑。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方式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所有制关系决定了代内代际生态非正义的必然。当前,传统生产力越来越面临着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生态问题,促使人类不得不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其生态属性深刻彰显技术正义、分配正义、代际正义、需要正义,为进一步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厘清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增进全人类的生态福祉作出了时代回应。

    2025年05期 v.27;No.161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党的建设

  • 伟大建党精神的意识形态功能论析

    左路平;朱亮;

    伟大建党精神集中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创新和发展,为意识形态叙事、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话语素材和价值符号体系。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是意识形态理论转化为实践力量的精神动力。从意识形态功能看,伟大建党精神具有意识形态批判和辩护功能、教育和导向功能、凝聚认同功能、精神动员功能、形塑政党形象功能等。新时代新征程,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需要通过强化理论指引、发扬教育传承、坚持党建引领、站稳人民立场、推进阐释宣传,在提升伟大建党精神的说服力、改造力、凝聚力、动员力和塑造力上下功夫,以强化伟大建党精神的意识形态功能。

    2025年05期 v.27;No.161 4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3K]
  • 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显著标志的政治功能论析

    李金玲;

    从毛泽东提出党的“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到习近平概括出勇于自我革命和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从“显著标志”的角度进行性质确认与特质呈现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的显著标志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语境考察,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显著标志的政治功能彰显于构建政党独特标识、确认政党本质属性、揭示政党根本职能、阐释政党价值理念、制定政党行为标准等维度,进而有效发挥了政党形象塑造功能、政党类型界定功能、政党身份定位功能、政党话语表达功能和政党规范创设功能。

    2025年05期 v.27;No.161 5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3K]
  •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人格的形成、构成与塑造路径

    朱梓洛;魏荣;董军;

    政治人格是人格在政治场域的特定化表现,是政党本质属性的现实载体。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人格构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孕育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实践,是由共产党人的政治价值观、政治目标,政治形象、政治态度等多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相互聚合而成的复合体。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人格塑造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通过提升自律与强化他律相结合、深化理论学习与强化实践锻炼相促进、推动党内文化与社会文化相融合来实现。

    2025年05期 v.27;No.161 6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6K]

思想文化研究

  •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特质

    粟超;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深刻揭示了引领和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文化与人民的关系问题。集中表现为文化由人民创造、文化发展来自人民、文化反映人民意愿,强调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文化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在实践指向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文化素质,不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更加多样、更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使人民享有更加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做实做细做好文化发展为了人民。

    2025年05期 v.27;No.161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0K]
  • 超越文明冲突论:文明互鉴论的历史性生成

    吴舒婷;

    文明互鉴论作为阐发世界文明交往的新型文明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唯物史观科学认识文明内涵和文明发展客观规律、重塑文明交往关系和交往路径的理论构建。文明互鉴论不仅实现了对西方文明话语的超越,更为世界文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从理论积淀看,马克思主义从人类文明的“现实历史”出发,揭示了文明的概念、历时性特征和语义演变,厚植了文明互鉴论的理论根基。从历史进程看,中国共产党立足人类发展历史和中华文明发展历史,深刻洞察世界文明多样性特征、融合性趋势、整体性价值追求,探寻文明冲突困境的破解路径。从实践价值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

    2025年05期 v.27;No.161 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5K]

国家治理

  • 文化韧性赋能社会风险治理的作用机制与推进路径

    陈东冬;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多元风险叠加凸显了传统治理模式的局限性。文化韧性作为社会系统自我调适的核心能力,依托文化认同、传承、创新、包容四维协同机制,贯穿风险全周期治理。文化韧性在风险积累期通过价值转化机制筑牢抵御风险的安全屏障,在风险触发期通过凝聚伦理共识稳定社会秩序,在风险爆发期通过心理调适机制推动矛盾冲突柔性转化,在风险消解期通过知识再生产机制修复社会秩序、促进文化传承。代际断裂、价值冲突、制度壁垒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制约文化韧性治理效能提升的实践困境,需要构建“价值引导—资源整合—制度保障—技术创新—效能反馈”的协同治理机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治理体系创新互嵌,从而为社会风险治理提供兼具文明特质与制度韧性的治理方案。

    2025年05期 v.27;No.161 9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7K]
  • 自适应调整与稳态协同:敏捷治理视角下的智慧养老平台优化——基于广州经验的分析

    付舒;

    基于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以及养老服务“智慧性”建设的需要,智慧养老平台建设已成为应对老龄社会不确定性风险的重要发展趋向。基于敏捷治理视角,可构建出智慧养老平台“快速感应—灵活响应—协调平衡—反馈优化”的运作机制。其中,前两者凸显敏捷治理的自适应调整逻辑,后两者则体现稳态协同逻辑。结合广州的实践,研究发现智慧养老平台通过多渠道数据集约整合、多维度需求满足、多主体利益共创和多场景丰富体验,初步体现出敏捷治理的特征。由于平台数据共享与挖掘困难、多主体参与能动性不足等阻碍性因素,广州智慧养老平台建设仍面临自适应调整和稳态协同不足的深层次困境。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崛起为契机优化智慧养老平台,应着力制定全面的智慧养老平台发展战略,构建多源信息融合的治理体系,搭建人工智能嵌入的决策闭环,创新多元主体协同的治理架构,培育智慧养老平台的应用环境,进一步提升智慧养老平台的敏捷性。

    2025年05期 v.27;No.161 103-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1K]
  •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涟漪效应”:技术扩散、治理困境与适应性政策

    魏明振;

    生成式人工智能(GAI)的“涟漪效应”正展现出对社会认知、治理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的系统性影响。“涟漪效应”以技术扩散的非线性特征为核心,通过反哺加速、算法开源扩散与场景裂变渗透三重机制,重塑知识生产路径与权力结构。反哺加速机制依托数据闭环与合成数据生成,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实现自我进化与要素报酬递增。开源生态打破技术垄断,催生“技术基底+垂直应用”的协同创新。场景渗透则通过认知界面下沉重构专业领域与大众认知的互动逻辑。这种扩散过程伴随内容安全风险链的跨模态传导、市场结构的“技术—资本”复合型垄断,以及社会伦理的认知权威,消解多重风险。对此,应构建“基础模型层—专业层—应用层”的分级治理体系,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以激活创新动能,并通过包容性政策工具平衡技术普惠与风险防控,为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社会”协同演化提供新范式,并为智能时代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提出实践路径。

    2025年05期 v.27;No.161 113-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9K]

思路宁夏

  • 欠发达地区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的实践挑战与模式创新——基于“才聚宁夏1134行动”的分析

    王琼;

    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是欠发达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引擎,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关键抓手,是提升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也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性工程。宁夏面对西部地区“区域资源有限性”和“人才集聚高需求”的突出矛盾,准确把握人才集聚规律,强化政策协同、突破流动壁垒,努力以“才聚宁夏1134行动”破解区域发展中的人才困局,提供了欠发达地区将“人才洼地”打造为“人才高地”的实践路径。

    2025年05期 v.27;No.161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5K]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应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前沿性、创新性、科学性;2.全文字数以10 000~13 000字为宜。请按本刊规范格式附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基金项目、参考文献(格式参考2024年中国知网《宁夏党校学报》);3.投稿应遵守学术期刊规范要求,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4.本刊已加入期刊数字化网络系统,作者向本刊投稿即被视为同意文章收录;5.本刊审稿周期为一个月,投稿后一个月若未收到用稿通知,请自行处理;

    2025年05期 v.27;No.161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 《宁夏党校学报》2025年选题指南

    <正>2025年本刊将围绕以下选题方向(不限于此)组发稿件,热忱欢迎学术界各位作者惠赐佳作。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理性贡献和原创性贡献研究2.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3.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构建研究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5.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基本理论研究

    2025年05期 v.27;No.161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