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东冬;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多元风险叠加凸显了传统治理模式的局限性。文化韧性作为社会系统自我调适的核心能力,依托文化认同、传承、创新、包容四维协同机制,贯穿风险全周期治理。文化韧性在风险积累期通过价值转化机制筑牢抵御风险的安全屏障,在风险触发期通过凝聚伦理共识稳定社会秩序,在风险爆发期通过心理调适机制推动矛盾冲突柔性转化,在风险消解期通过知识再生产机制修复社会秩序、促进文化传承。代际断裂、价值冲突、制度壁垒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制约文化韧性治理效能提升的实践困境,需要构建“价值引导—资源整合—制度保障—技术创新—效能反馈”的协同治理机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治理体系创新互嵌,从而为社会风险治理提供兼具文明特质与制度韧性的治理方案。
2025年05期 v.27;No.161 9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7K] - 付舒;
基于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以及养老服务“智慧性”建设的需要,智慧养老平台建设已成为应对老龄社会不确定性风险的重要发展趋向。基于敏捷治理视角,可构建出智慧养老平台“快速感应—灵活响应—协调平衡—反馈优化”的运作机制。其中,前两者凸显敏捷治理的自适应调整逻辑,后两者则体现稳态协同逻辑。结合广州的实践,研究发现智慧养老平台通过多渠道数据集约整合、多维度需求满足、多主体利益共创和多场景丰富体验,初步体现出敏捷治理的特征。由于平台数据共享与挖掘困难、多主体参与能动性不足等阻碍性因素,广州智慧养老平台建设仍面临自适应调整和稳态协同不足的深层次困境。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崛起为契机优化智慧养老平台,应着力制定全面的智慧养老平台发展战略,构建多源信息融合的治理体系,搭建人工智能嵌入的决策闭环,创新多元主体协同的治理架构,培育智慧养老平台的应用环境,进一步提升智慧养老平台的敏捷性。
2025年05期 v.27;No.161 103-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1K] - 魏明振;
生成式人工智能(GAI)的“涟漪效应”正展现出对社会认知、治理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的系统性影响。“涟漪效应”以技术扩散的非线性特征为核心,通过反哺加速、算法开源扩散与场景裂变渗透三重机制,重塑知识生产路径与权力结构。反哺加速机制依托数据闭环与合成数据生成,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实现自我进化与要素报酬递增。开源生态打破技术垄断,催生“技术基底+垂直应用”的协同创新。场景渗透则通过认知界面下沉重构专业领域与大众认知的互动逻辑。这种扩散过程伴随内容安全风险链的跨模态传导、市场结构的“技术—资本”复合型垄断,以及社会伦理的认知权威,消解多重风险。对此,应构建“基础模型层—专业层—应用层”的分级治理体系,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以激活创新动能,并通过包容性政策工具平衡技术普惠与风险防控,为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社会”协同演化提供新范式,并为智能时代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提出实践路径。
2025年05期 v.27;No.161 113-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