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党校学报

名家论坛

  • 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来源及其当代效应——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中心的考察

    张艳涛;

    《资本论》及其手稿是马克思把辩证法自觉应用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伟大尝试,也是以大历史观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典作品。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的辩证法不仅表现为一种革命批判的精神,其核心就在于从暂时性的方面来理解现存事物,从而将现存事物视为历史性的存在予以革命与批判;而且表现为一种历史批判的方法,其核心就在于辩证地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逻辑及其客观规律,揭示其从幼稚状态走向成熟状态进而达到灭亡的历史进程。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当代意义在于其作为方法论性质的“工具”和“武器”,集中体现在作为唯物史观的方法或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即辩证法,那么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辩证法,则是当代思想者的重要任务。为此,需要在掌握大历史观的基础上深入历史的本质性维度,辩证地、历史地、批判地看待问题,以一种新思想的开启和运用,真正成为思想的同时代人,进而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方法论导引。

    2025年03期 v.27;No.159 5-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0K]

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无产阶级”概念考辨与当代解读

    丁富强;

    无产阶级概念在西方拥有久远的历史谱系,最初用来表示处在社会底层的边缘群体,是贫穷与堕落的代名词。马克思在批判继承以往无产阶级概念的同时,赋予无产阶级以鲜明的阶级属性和价值属性,使长久以来被遮蔽的无产阶级的力量得到凸显。当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马克思“无产阶级”概念遭遇挑战,要重新澄明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与主体作用,必须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对无产阶级概念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解读。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并没有带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消灭雇佣劳动模式,从阶级属性和价值属性来看无产阶级的在场逻辑依然清晰。

    2025年03期 v.27;No.159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 一般智力是固定资本吗?——维尔诺的“大众智力”概念反思

    王延宇;张正清;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知识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意大利自治主义代表学者保罗·维尔诺基于后福特制的生产方式,立足于马克思的“机器论片段”,否定一般智力表现为固定资本的属性,将其重新定义为大众智力,并依此提出了一套突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体系。但是维尔诺对一般智力的重新定义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混淆了一般智力与智力一般;大众智力仍没有摆脱固定资本属性;大众智力无法导向工人阶级的解放。一般智力并不等同于维尔诺重新定义的大众智力的内涵。总的来看,马克思对一般智力的定义在理解资本主义知识生产的意义上是有效的,维尔诺的大众智力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从工人的主体性方面继续拓展了马克思的一般智力概念。

    2025年03期 v.27;No.159 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 恩格斯批判“永恒道德”观对当前批驳“普世价值”的启示

    唐家容;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对错误思想观念的批判,是我们今天批驳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取之不尽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理论力量源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深刻地批判了杜林的“永恒道德”观,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共同道德存在的原因。杜林的“永恒道德”观和“普世价值”具有共同的本质,都是从抽象道德或抽象价值出发而得出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驳“永恒道德”观的科学方法,对于深入剖析“普世价值”的理论误区和实践危害,有力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2025年03期 v.27;No.159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党的建设

  • 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研究的分析与展望

    康晋霞;邓纯东;

    深化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是学术界关切的热点问题。既有研究主要围绕当前反腐败斗争严峻复杂的现状、面临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交织的挑战以及如何纵深推进反腐败斗争等方面展开。其中,聚焦新形势下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相关问题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也存在政策性与学理性相结合不充分、多学科与多维度相融合不完善、系统性与整体性相贯通不到位、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不重视、比较性与开放性相促进不凸显等不足。未来,可以从厘清腐败及其相关概念,夯实腐败问题的基础研究;完善交叉学科研究视域,挖掘反腐败斗争理论资源;强化系统思维,加强新形势下腐败问题的综合研究;重视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史的研究等方面拓宽思路,为持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丰富发展党的自我革命理论注入新的活力。

    2025年03期 v.27;No.159 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 调查研究的治理效能、实现机制及其优化路径

    何炜;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是党在百余年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的经验总结。调查研究不但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国家治理活动,具有显著的国家治理特征和治理效能,能精准回应人民诉求、保障科学决策和有效推进决策的实施与优化。调查研究通过治理价值锚定、治理知识生产、治理创新以及治理惩戒实现治理效能。依托新科学技术,推动调查研究的智能升级;坚持科学方法,促进调研结果的真实可信;加强制度建设,保障调查研究的持续有效,可以更好地发挥调查研究的治理效能。

    2025年03期 v.27;No.159 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 激活公共性:党建引领慈善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李瑾;张乐;

    公益慈善作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重要补充,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宏伟目标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引领慈善成为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党建引领慈善通过公共价值再造、社会秩序重构、社会主体动员和多元利益整合,激活了慈善发展的公共性基础。未来,需要持续不断加强党的价值引领、制度创新、共同体建设、组织动员作用,以强化公共精神、形塑公共规则、促进公共参与、整合公共利益,推动慈善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025年03期 v.27;No.159 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0K]

思想文化研究

  • 由物到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人的现代化

    韩记康;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目的,又是其手段。西方现代化具有先发优势,然而其实际走向并未契合人的现代化发展,造成了人的现代化无法跟进物的现代化的悖论。中国式现代化昭示了人的价值,在价值指向上,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推进方式上,致力于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在发展动力上,充分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本逻辑”实现了对西方“资本逻辑”现代化的价值超越,为坚守人类共同利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真正解放提供了中国方案。

    2025年03期 v.27;No.159 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主体性意蕴

    吴晓;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民族立足自身文化传统和国情,坚守、巩固、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在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走出自己道路的现代文明。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主体性意蕴要立足对中华文明特质的认知自觉,鉴往知来的历史意识、旧邦新命的生生智慧、家国天下的担当精神是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文化渊源;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能动创新,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重大变革是文明发展的实践基石;聚焦世界文明新秩序的构建和完善,基于全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安全、共同价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突破西方文明中心主义的思想支撑。在此意义上,我们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精神指引。

    2025年03期 v.27;No.159 8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态正义性指向

    原宙;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生态正义强调以公平原则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基础在于人与自然的平等,要求实现公正的生态权利和义务。生态正义作为生态价值体系的核心范畴,是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诉求和理性认知。在实践层面,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正义理念,凝聚人民的价值共识,实现多元主体协同互动;要建立和完善生态正义制度,以优良制度提升生态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朝向生态正义的价值目标迈进。

    2025年03期 v.27;No.159 92-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国家治理

  • 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文化治理现代化:作用机理与风险应对

    丁三青;韩正校;

    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文化治理主体从“专属”扩展到“共建”,拓宽了治理主体的广度;赋能内容从依赖“经验”转向依托“数据”,提高了治理内容的精度;赋智方式从“单一”转变为“协同”,增强了治理方式的效度。但在运行过程中,由于信息茧房、算法歧视以及人机伦理挑战等问题,引发了技术主体权力失位、技术运用失范以及技术监管失序等一系列风险。为此,需要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意识以坚持观念在场,优化算法运行引擎以加强技术祛魅,筑牢网络法治防线以秉持制度正义,从而克服人工智能赋能存在的技术风险,推动网络文化治理实现现代化。

    2025年03期 v.27;No.159 10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 网络空间构筑美好精神家园的情感之维

    罗兰;

    技术变革深入改变人们的感知形态,网络空间逐渐成为构筑美好精神家园的重要平台。情感作为精神家园中不可替代的纽带与载体,情感转向、情感能量、情感认同分别是网络空间构筑美好精神家园情感逻辑的必然选择、重要元素、有效着力点。面对当前网络空间的“精神困境”,应立足于精神共鸣、精神契合、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问题,从生存情感的深度回应、政治情感的深度优化、生命情感的本真探寻出发,探索其情感面向。基于此,提出夯实情感伦理基石,顺应情感转向、深化情感交流体验,激活情感能量、建立共有情感连接,实现情感认同的情感路径,全面构筑网络空间的美好精神家园。

    2025年03期 v.27;No.159 110-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 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共同富裕:耦合逻辑、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

    吴兵兵;刘伟;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共同富裕的动力来源与制度支撑,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在于:通过全民参与和集体致富的携手共进实现共建富裕,通过民主分配和利益均衡的深度契合实现共享富裕,通过全局民主和全面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全面富裕,通过民主政治和民生关切的相向而行实现稳态富裕。面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需要全面展现人民民主支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作用、全面释放农村基层民主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效能、全面探索协商民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全面挖掘数字民主增强发展机会权利均衡性的潜力,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紧紧围绕实现共同富裕而深化。

    2025年03期 v.27;No.159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3K]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应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前沿性、创新性、科学性;2.全文字数以10 000~13 000字为宜。请按本刊规范格式附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基金项目、参考文献(格式参考2024年中国知网《宁夏党校学报》);3.投稿应遵守学术期刊规范要求,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4.本刊已加入期刊数字化网络系统,作者向本刊投稿即被视为同意文章收录;

    2025年03期 v.27;No.159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 2025年选题指南《宁夏党校学报》

    <正>2025年本刊将围绕以下选题方向(不限于此)组发稿件,热忱欢迎学术界各位作者惠赐佳作。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理性贡献和原创性贡献研究2.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3.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构建研究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5.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基本理论研究6.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5年03期 v.27;No.159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 下载本期数据